仰首是春,回首成冬。转眼间,我们即将携手告别硕果累累的2022年,翘首迎接充满希冀的新起点。我谨代表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向常务理事汇报2022年工作,并对2023年各项工作计划进行阐述。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以奋斗姿态迎来了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克服疫情给各项工作带来的严峻考验,持续践行协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和服务会员”的宗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各项工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主要工作如下。
一、坚持党建引领协会发展
党建工作在引领协会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协会发展壮大,提升协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秘书处在上级党组织的倡导下,积极组织观看二十大开幕式、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观看《领航》纪录片等,以报告精神为指引,科学创新的开展工作。
组织协会秘书处全体人员参加“科技助力创新发展”党建主题活动。参观百度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体验了百度智能驾驶无人车等,感受“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的科技创新能量。
协会承办市科协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党建引领科技社团 助力健康北京”的两个项目,其中“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共有3400余人次的基层卫生人员参加了10个课程的学习;“提升百姓健康素养”项目,共收到18家医疗单位的142个PPT作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22个专业的青年医生投稿,经过专家评审,最终选出31个精品科普PPT在百度健康医典平台发布,供百姓和青年医生学习。
二、顺利圆满完成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及时调整换届工作的进程,全面筹备理事会换届工作,召开理事会,成立换届选举委员会,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一)召开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大会
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1位会长、6位副会长、1名秘书长、3位监事、33位常务理事、66位理事组成的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第七届理事会。
明确了第七届理事会的工作方向,提出完善并扩展协会组织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大做精业务工作,服务社会及行业;建立科研教育评估评价体系;树立医学教育协会的品牌,扩大影响等工作具体目标。
(二)召开会长联席会
建立了会长联席会制度,明确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分工,建立副会长和协会相关工作人员的有效联系机制。召开了三次会长联席会,对协会工作整体的方向把控,创新工作研讨,工作的深度广度等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使协会各项工作的方向性、创新性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三)建立完善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协会发展行稳致远。制定了《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民主决策制度》《北京医学教育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会费管理制度》等十项内部管理制度,并修订完善了《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为协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圆满完成市卫健委委托的各项任务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接大量的卫生部门委托的各项工作,包括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与培训工作、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科研评审工作、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一)完善住培基地管理,提升住培管理水平。
1.专业基地工作情况
共完成29个培训基地的94个专业基地申请容量变更,其中增加容量的有45个专业基地,核减容量的有49个,涉及到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等29个专业。2022年基地容量总数比2021年减少了247个,占2021年总数的1.89%。
制定评估指标系统并组织专家开展了2022年住培基地和专业基地(含协同)绩效评估工作,涉住培基地33个和协同单位16家,专业基地384个,其中,国家基地324个,协同基地25个、市属基地35个。按照评估结果对基地实行分类管理,下一步将根据评估结果对基地开展有重点的专项实地评估。
2.开展住院医师培训相关工作
依据国家2022年下发的新标准,启动北京市34个专业培训标准修订工作,目前已完成定稿。按照科教处年度常规工作安排, 8月初启动报名工作,报名考生2099人,考核专业48个正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我市住培指导医师培训实施方案,49家培训基地(含协同单位)的7727名指导医师参培。
3.继续完善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公共课程共计上半年开展公共课程52节,30539人次报名学习,获学分7660分,专业课程734节29510人次报名学习,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内容。
4.开展医防融合传染病第二批次报名工作
启动2022年医防融合传染病第二批次报名工作。新认定传染病培训基地8家,即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共录取学员229人。
5.住培信息系统建设
完成住培师资系统功能更新,已可实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管理,包括:项目申报、网上评审、项目发布、网上举办和师资电子证书管理功能。完成基地网上评审功能模块建设。
(二)完善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流程管控和信息化管理升级
1.项目从申报、评审、督查到学分审验全过程严谨规范。
经形式审查,共有138家单位申请的1846项北京地区国家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入专业评审阶段,其中国家级652项、市级1194项。本年度首次开展部分项目试点网上评审。为保证项目评审工作高效有序完成,大部分学科仍采用现场集中评审,组织涵盖22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的120余名专家召开2023年度国家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现场评审会,评审通过上报国家级项目591项,通过市级项目1038项。
严格按照督查流程规定,完成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督查112项,其中国家级63项,市级49项。完成因疫情转为线上举办的294项国家级、248项市级继教项目收录、整理、存档工作。完成627项国家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报备材料的审核、回复、整理等工作,其中国家级336项、市级291项。
2022年北京地区学分审验筹备工作,抽取6700余名卫技人员待查,后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频发,审验工作暂缓进行,于2023年1月份完成,但保质保量。
2.加大对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审核及监控的力度
2022年完成远程继教项目举办形式专项整顿,基本杜绝多页面同时播放视频、学习页面无声音、学科设定不准确等情况,进一步保障各机构公平竞争。对远程继教项目的时长和播放过程进行了监控,共监控了72个项目,涉及802个课件;审核远程继教学分数据1861005条。
3.提高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业务水平
通过线上形式培训2022年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492家单位的719名继教管理干部。对191家单位的642名继教管理干部进行政策解读、项目申报说明的培训,对北京继教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具备懂政策、有水平的管理干部。
(三)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与拓展服务范围
以首发专项为重点,提高北京市卫生领域科研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科研管理效率。通过竞标形式,先后获得了4个项目招标管理任务。包括卫健委卫生科研发展管理、科技成果与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临床研究项目稽查项目、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
在竞标成功的基础上完成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组织2018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176项延期项目和37项2021年公共卫生项目结题验收及审计;组织62项2020-2021年度北京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验收;198项2022年度北京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申请与立项评审工作;
组织对58个单位登记的100个北京市临床研究项目进行抽样稽查;组织对10家单位第二批研究型病房进行财务预算评审;组织对怀柔区卫生科技发展10项科研专项进行立项评审组织工作;顺义区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立项评审工作,制定了专项管理实施方案,完成了项目的函审与会审55项,组织了80多人参加培训;协会整体规划、设计与组织对通州区中医特色技术专项工作,包括11家机构申报的思路设计、申请指南、实施方案、评审方案及评审组织等全部工作。
结合项目管理工作,组织了895名学员对首发专项研究质量控制学习班;接收了10批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疾病研究中心横向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
(四)满足基层卫生人员专业不同,需求各异的培训
针对基层卫生人员对培训需求的不同,培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重视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性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并对紧缺专业的内容进行重点倾斜,满足了全科、社区、乡村卫生人员的不同培训需求,开展了以下工作。
1.乡村医生岗位培训
全市13个涉农区共3038名乡村医生分布在173个教学点参加培训,培训参与率100%,完成培训且经考试合格人员3032人,培训合格率99.8%。
2.区级医院骨干培养
区级医院骨干培训项目共招生北京市89名,石家庄市16名,按照学员志愿分配至22家三级医院参加培训。培训周期为12个月。
3.北京市基层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培训
按照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下发的《2022年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北京市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任务包括3类,分别是线下培训50名基层医生骨干和342名乡村医、线上培训392名基层卫生人员,10月份结束,按照培训大纲要求,北京市培训完成率100%。
4.完善北京市属医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了北京市属医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平台,实现了学员信息更新、注册、公共课程培训、数据统计查询、考试考核、登记手册填写、轮转安排、证书发放等培训全过程电子化。细化和量化督导评价指标,对10家试点医院培训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不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考试方案,细化和完善考试流程,完成了综合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任务,2022年10家市属医院共有869名新入职护士参与培训工作,其中一阶段478人,二阶段391人。
5.从目标、内容、重点、案例等方面设计社区护士继续医学教育必修课程
2022年共提供78学时课程供社区护士选择学习,其中公共课12学时,岗位课66学时。培训内容包括医学人文与沟通、传染病护理等内容,共9193名社区护士参加培训。
四、服务社会及行业,积极开展科普公益活动
为提高百姓健康素养,践行社会责任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为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诊疗水平,向基层推广教育培训公益活动。
(一)“世界无烟日”公益主题宣传活动
4-5月,联合百度健康医典发起“世界无烟日”公益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益宣传片、系列直播、系列科普短视频等方式向大众宣传烟草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提高大众健康意识。全平台累积传播覆盖人群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公益宣传片累积传播覆盖人群超过500万人次;科普短视频累积传播覆盖人群超过800万人次;系列主题直播5场,在线观看量超过71万人次;公益宣传片仅微信视频号累积观看量超过4.4万人次。
(二)开展青年医师科普能力训练
开设青年医师健康科普训练营活动,指导青年医师,免费参加慢性病科普宣传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怎么做科普PPT、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慢性病科普宣教、精彩科普作品赏析等培训内容,通过2场示范科普大讲堂的观摩,有效提升青年医师健康科普能力。
(三)基层医生能力提高免费公益活动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能力,根据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核心需求设计课程,供基层医务人员免费学习,为方便3000余名医务人员学习,持续线上循环播放课程内容,切实为医疗及检测任务繁重的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学习保障。
(四)推进精品继续医学教育公益项目
各专科分会积极筹办精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筹备或完成了检验、风湿、急诊等专业的12个国家级继教项目,筹备或完成了胸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等专业的13个市级继教项目。“检验医学学科规范化建设和质量管理培训班”登录平台听课峰值1.8万人次,后期经过学时学分匹配,实际授予学分2157人。河北地区学院占比49%,北京地区学院占比27%,天津地区学院占比21%,其他省份占比3%。“宫颈癌预防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治培训”登录平台听课峰值1900人次,后期经过学时学分匹配,实际授予学分615人。其中北京学员占比42%,河北学员占比22%,其他省份占比26%。
(五)精心打造为会员及卫技人员提高岗位胜任力的培训项目
培训项目采取精心设计课程,精选优秀师资,围绕指导医师、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科研能力提升及高职晋升等5个方面开展培训。全年办班线上23个,线下13个,共计36个培训班,共培训14497人,包括指导医师9304人,住院医师1783人,继教科研管理人员2205人,高职晋升1205人。与2021年相比,参培总人数同比增长49.1%。住培师资参培人数同比增长77.7%,北京学员13400余人次,占总培训人数的92.5%。外地学员涉及22个省,1097人,占比7.5%。平均满意率96.7%。北京市共有48个培训基地,362个专业基地,培训基地覆盖率97.9%,参加培训的专业345个,专业基地覆盖率95%。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围绕“教学活动指南(2021版)”、“教学活动指南(2022版)”、住培内容与标准、基地标准(2022版)组织专家探讨、论证,设计培训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活动指南采取组团式讲课方式,围绕教学活动指南进行解读,每个指南由2组专家组成。分别进行解读、临床经验分享、教学演示。专业基地标准培训,北京开设了32个专业。邀请了参加国家标准制定的专家主委,还邀请参加制定各专业标准的主委或执笔来讲课,汇聚了各专业的顶级专家,对32个专业的基地标准逐一进行了解读。来自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1600余人踊跃报名参加本次培训。有八个专业百余名学员参加线上答辩技巧及模拟答辩培训。
(六)获2022年百度健康“致敬医者”-年度影响力机构大奖
一年一度的百度健康“致敬医者”盛典旨在弘扬当代医生甘于奉献、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同时携手有志于传播医学科普知识、更好服务病患和大众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行业学协会,共同打造科技+医疗的全方位健康良性行业生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北京医学教育协会获得2022年百度健康“致敬医者”-年度影响力机构大奖。
五、再次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协会重点工作之一,在中国质 量认证中心认证获IS09001:2015版证书基础上,进行再次认证工作。协会科学策划再次认证工作,组织培训,统一认识,奠定实施基础。实施梳理体系文件,编制了协会质量管理 体系文件汇编(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流程文件》。严格实施内审,最终完成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教育培训管理和医学科研项目管理进行现场审核。最终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审核,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六、发挥专业协会智囊团作用,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向政府部门提出有效、合理、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建议,是专业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参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制定讨论,撰写有关调研数据报告等。如以下两项。
(一)随疫情态势的变化建立永久性方舱的合理化建议
承办北京市科协“建立北京市平疫结合的永久性方舱医院路径研究研讨会”决策咨询沙龙,组织感染控制专家、建筑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从名称确定、建筑形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认真梳理,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完成了“关于建立北京市平疫(急)结合移动装配式负压隔离舱治疗单元”的合理化建议。收到科协领导的高度赞扬。
(二)协助团中央完成医务人员继教学习需求调研
协助团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医学教育中心进行“疫情常态下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需求调研”系列相关课题研究。要求6 家卫生医疗机构180人,为了解北京地区“疫情常态下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需求调研”,加大了样本量的收集,实际完成19 家卫生医疗机构1571人。为全国样本贡献了大量的样本量,同时满足了北京地区单独的研究报告数据需求,为今后北京地区提供数据支撑。
2023年1月17日